瀏覽人次: 1,508

5月27及28日的暴雨

By | 29/05/2019

文:方志剛(澳門氣象學會會長)

受低壓槽影響,本澳連續兩日出現暴雨。氣象局在星期一早上9:10發出暴雨警告,不過由於學生已回校上課,教青局未有宣佈停課;其後氣象局在星期二早上5:40再次發出暴雨警告,教青局宣佈學校停課,不過暴雨影響時間較短,日間天氣好轉,下午天晴。

我們先回顧這兩日各區累積及每小時雨量分佈:(點擊圖片放大)


圖:2019年5月27日(左)及28日(右)累積及每小時雨量分佈。(來源:澳門培正天文氣象學社)

綠色線是每小時雨量,藍色線是累積雨量。我們可以得到以下結論:
1. 星期一下雨時間較長,星期二下雨時間較短;
2. 星期一最大雨時段出現早上繁忙時間,加上交通癱瘓,市民感覺很差;星期二最大雨時段在清晨,影響較少;
3. 星期一及二澳門雨勢差不多,最高每小時雨量20-30毫米;星期二路氹雨勢明顯較星期一大,路環最高每小時雨量超過70毫米,相當於香港的黑色暴雨。

在討論暴雨預報的可行性之前,我們要先對暴雨的特性有所認識:

1. 雨區影響範圍可以很小。例如澳門暴雨,路環無雨。
2. 雨區路徑及強度可以突然變化。例如初時很有組織,但接近澳門時突然轉向或減弱,因而出現誤報。(有些市民甚至迷信雨區每次都會轉向或減弱。)
3. 雨區可以突然在澳門附近甚至上空形成並增強引致暴雨,因而出現漏報。
4. 暴雨多數在早上發生。
5. 暴雨多數為時短暫,一兩小時後雨勢便會減弱甚至轉為天晴。

由於暴雨多數在早上發生,對上班及上學的市民影響很大,如何準確預測這段時間會否出現暴雨並及時發出暴雨警告是每個預報員的挑戰。經過了二三十年的研究,臨近預報系統(例如香港天文台的「小渦旋」)終於誕生,但基於暴雨的特性(第1-3點),臨近預報系統也只能預報是否有小雨,預報暴雨的誤報及漏報率仍然很高(參考香港天文台文獻)。因此預報員只能繼續利用天氣雷達監察雨區的變化。


圖:2019年5月27日早上香港天文台雷達圖。(來源:香港天文台)

星期一的暴雨發生在早上繁忙時間,從雷達圖可見,清晨雨區一直在珠海附近,沒有明顯跡象會影響本澳,直至7時後雨區在拱北附近發展,開始影響北區。氣象局無法在6時前發出暴雨警告,情有可原,而當日只有孫中山公園站於9:05雨量達標(2小時雨量50.6毫米)。氣象局理論上可以在7時後發出暴雨警告,但考慮到市民已出門,訊息可能出現混亂,折返亦會令交通更擠塞,未必是好事。(參考香港2016年5月10日暴雨停課事件


圖:2019年5月28日早上香港天文台雷達圖。(來源:香港天文台)

星期二的暴雨則發生在清晨,雷達圖可見到雨區逐漸接近本澳,因此氣象局可以在6時前發出暴雨警告。但暴雨影響時間較短,雨勢亦集中在路氹,因此給市民雨勢不大的感覺。

氣象是一門科學,根據數據做決策,是理所當然的事。沒有明顯跡象有暴雨,或預計暴雨未達到發出警告的標準時,不發警告完全合理。當然亦要考慮誤報及漏報的風險,取一個平衡。然而從人性的角度去考慮時,50毫米是暴雨,難道49毫米不是暴雨?

停課決定本來應由教育部門負責,但港澳地區都將停課決定與氣象部門掛勾,變成氣象部門的責任,有時會出現兩難的局面。過早發出警告,容易出現誤報,甚至違反守則;在不合適時間發出警告,又會造成混亂。鄰近地區如台灣,預報與防災分家,預報由氣象局負責,停工停課決定則由市縣政府負責,氣象局專心天氣分析及預報。

而且,暴雨與颱風比較,前者影響的時間很短暫,是否真的要整日停課,也是可以思考的問題。

人類在地球上生活,必須學習與大自然共處,天氣變化是其中一部分。華南地區每年都有暴雨,是生活的一部分,我們不能改變下雨的時間,更不應怪責下雨帶來麻煩,但假如在雷達圖上看到大雨將至,提早出門、改變出行路線、帶備後備衣服,這些是應變方法,也是我們的責任。如果只把責任推到氣象局身上,是不合理。當氣象局發出暴雨警告後天氣好轉,又怪責氣象局亂發警告,這種輸打贏要的心態更要不得。

最後,我們真的無法預知暴雨來臨嗎?雖然港澳地區氣象部門未有提供雨量預報,但我們可以參考中央氣象台的七天全國降水量預報圖,觀察降雨區域的的變化,作好準備。


圖:中央氣象台5月27-29日之24小時全國降水量預報圖。(來源:中央氣象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