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人次: 306

惡劣天氣越趨頻繁?大家如何應對?

By | 16/08/2021

昨日(15/8)澳門氣象學會接受TDM訪問,內容談及大家關注的惡劣天氣,以下是詳細的回覆內容:

1. 本澳惡劣天氣越趨頻繁的原因是什麼?未來將會更頻繁嗎?
本澳的惡劣天氣主要有暴雨及熱帶氣旋。根據學會的分析,過去 20 年本澳大雨日數變化有很大的隨機性,暫時未看到明顯增多/減少的趨勢(圖)。不過 IPCC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的報告指出,隨著全球氣候暖化持續,暴雨的日數及強度或會增加,而較強熱帶氣旋出現頻率亦可能上升。

2. 近期鄰內地多個省市相繼出現暴雨水浸情況,而本澳曾於 6 月初亦遭到暴雨多區地方水浸,面對著極端天氣影響,可建議本澳氣象局部門有何部署?
引致本澳的水浸有兩個主要原因: 暴雨及風暴潮。前者可透過改善排水系統,例如建地下蓄水池舒緩,後者則參考英國、荷蘭及意大利的處理方法,要興建擋潮閘才能解決。在氣象預報方面,兩者的預報截然不同。熱帶氣旋覆蓋面積大,持續時間長,瞬間變化小,氣象局有充份時間提前作出預警;但暴雨覆蓋面積較小,持續時間短,瞬間變化大,市民應利用氣象局的手機應用程式,主動留意暴雨的變化。

3. 早前氣象局曾指,要做到提前數小時發放暴雨消息,目前不具科學操作性?請問從氣象學會角度,應該如何提早預報或可提前多少時間可作出預報?
大自然的變化並非人類可以完全掌握。除了暴雨,龍捲風、地震等都是現今無法提前預警的現象,即使可以,時間也很短。例如龍捲風預警只有 10 分鐘,地震預警更可能只有 10 秒或更短。針對暴雨,現時科技只能供 1 小時以內的預警,時間越長,虛報率越高。這是世界各國共同面對的問題,並非只有本澳獨有。市民有責任注意天氣變化及學習基本氣象常識,例如:透過氣象局的手機應用提供的雷達圖,了解雨區的強度及移動方向,及早作出準備。注意即使雨量未達暴雨警告標準,街道仍然可能有水浸。因此不應依賴氣象局發出警告才作準備。

TDM訪問: https://fb.watch/7oTFUDQaS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