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星期前,低壓槽為澳門帶來大暴雨,部分地區出現 0.5 米水浸,這星期再受“廣闊”低壓槽影響,情況是否一樣呢?
原來兩者是不一樣的,上星期的低壓槽是由北面(冷)大陸氣團與南面(暖)海洋氣團對峙所形成,雨比較集中,特別是冷暖交界的位置。至於這星期的低壓槽,是由於西南季風進入南海後,被副熱帶高壓的東南風阻擋,西南季風產生偏折及轉向而形成的廣闊低壓系統,稱為「季風槽」。
「季風槽」沒有明顯的槽(軸)線,一般以廣闊低壓槽的形式出現,「季風槽」內對流雲團的發展位置比較分散和廣闊,對流強度具有很大的隨機性,不過經驗上強雨區多出現在槽的南側、吹西南風的區域上,所以「季風槽」還是會帶來狂風暴雨。有時候,「季風槽」內會出現數個低壓區,稱為「季風低壓」,配合合適的大氣環境,甚至會發展成熱帶氣旋,上年的熱帶風暴「森拉克」,就是從「季風低壓」演變而來。
延伸閱讀:
低壓槽是甚麼? https://www.mmets.org/?p=992